“不要来,千万不要来!”陈先生的第一句话掷地有声。
在一次采访中,这位正在塞尔维亚一个家具厂工作的陈先生详细描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坦言,这里的环境和条件令人绝望:“黑得很,吃得差,住得差。”尽管如此,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咬牙坚持。远渡重洋来到欧洲,本以为会找到一条出路,但实际情况让人心生疲惫。一年来,他在困境中硬撑,早已没有退路。
生活困境:极端条件与超长工时
11月的一场初雪标志着冬天的开始。塞尔维亚的冬天异常寒冷,特别是在家具厂所在的空旷农村,凛冽的寒风让生活变得更加艰难。陈先生的住处条件极其恶劣:“冬天连热水都没有,洗澡得自己烧水,还只能盖夏天的被子。”他说,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生活模式几乎单调到机械化:“每天六点半起床,八点开始工作,晚上九点回到宿舍后,只能赶紧睡觉,第二天还得早起。”如此高强度的日复一日让他筋疲力尽。
陈先生还提到,公司安排的班车更是加重了疲劳:“第一班车的工人五点就得起床,晚上四点半吃完饭继续干活,等到八点半下班。回到宿舍还有没有时间吃饭?还能睡几个小时?”这些看似合理的安排背后,实际上是工人生活质量的严重牺牲。
饮食与健康:被透支的身体
“吃得差、住得差”,是陈先生对日常生活的简短概括。谈及饮食,他语气平淡却令人揪心:“我来的时候140斤,两个月掉到120斤,最少的时候只有115斤。”这并不仅仅是体重的变化,而是对身体健康的伤害。为了讨生活,他只能接受这种严重伤害身体健康的工作。
系统性问题:工厂与中介的联合剥削
陈先生坦言,不止他所在的家具厂如此,其他中国企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他举例提到了一家塞尔维亚的汽车零配件厂:“那个厂更黑。两班倒,两个人一张床,白班睡完晚班睡,晚班睡完白班睡,真的是黑到极致。”这样的模式不仅反映了对工人的基本尊重缺失,更说明了企业以最低成本压榨劳动者的本质。
此外,他揭露了工厂与中介的“合谋”,让赴海外务工的工人打着‘实习’的名义工作三个月,三个月一到就开除。这样工厂能省去办工人居留和工签的手续和费用,赚完中介费后就把人送回国。出国打工人都是揣着梦想背井离乡,为了挣更高的工资养家糊口,这样的愿望却被黑心的中介与资方精准拿捏与利用。「就没听到一个把中国人当人的厂,一个都没有,比国内还黑。我们想的是出来挣钱,他们想的是挣我们的中介费,包括工厂都是这样想的,工厂和中介是合伙的你知道吧。」陈先生叹了口气,详细介绍了他所处的家具厂的操作模式:「来这边干两三个月你一毛钱都拿不到,因为你合同期没满,厂里要扣你各种费用,伙食费、住宿费、餐费、服装费、机票费,什么费一扣基本上没钱给你,可能你还得倒给他钱,你中介费都得赔在里面。」忍受了长工时与艰苦的生活环境,不仅没赚到钱还赔了本,很多人在海外经历工厂的压榨,只能带着失望与拿不到工钱的压力黯然回国。「进工厂真的一点意义都没有。」陈先生感叹。
无法维权的“灰色地带”
更为严重的是,超长工时与极低休息时间的安排明显违反了劳工法。然而,对于这些在海外打工的中国工人而言,他们似乎处于一个法治的盲区,既无法抗争,也无处申诉。陈先生提到,他每半个月才有一天休息,但这一天的休息也常常伴随着额外的工作安排或限制自由。
年假难回家:思乡却无奈
年关将至,回家团圆是所有海外华人的期待。但由于春节期间机票昂贵,陈先生尽管有21天的年假,也被迫留在当地。“这一年下来,虽然对工作熟悉了,但实在是太累了。生活?根本没有生活。”他说这句话时满是无奈,语气中透露着他对这种状态的习以为常。
海外工人的真实写照
陈先生的经历绝非个案,而是许多中国工人在海外工作的缩影。他们怀揣着对更好生活的憧憬远离故土,却面临重重困难。这些所谓的“机会”背后,藏着的是中介和资本对他们的精准剥削,甚至是法律保护的缺失。在工作压力和恶劣条件下,许多工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
“如果只是进工厂,我劝你不要来。”陈先生的忠告中满是苦涩。他的经历揭示了海外务工的残酷现实,提醒每一个计划离乡谋生的工人三思而后行,避免像他一样误入黑心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