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浓雾的城市一景
他来自山东,正值壮年。一年前,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只身来到塞尔维亚,签下一纸三年合同,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妻子和两个孩子留在家乡,他则独自踏上异国土地,开始了一段艰辛的打工旅程。
这份工作是透过仲介找到的,临行前,他在国内接受了两个月的机械操作和安全培训,然后才出发。三年的合同到期后,可以申请调回中国或去别的国家工厂继续干。每半年,公司允许放两周假回国一次,那是他最期待的时间。其他日子里,每个月只休两天,生活几乎是”工作—睡觉”的循环。
中国工人和塞尔维亚当地员工之间的待遇差异,他感受得非常清楚。最脏、最危险的活,总是他们中国工人去做。手套、口罩这些最基本的消耗品也有使用限额,用完就没有;而当地员工则可以自由领取。工作环境危险,机器操作一旦疏忽,轻则受伤,重则致命。虽然公司提供医保,受伤时医疗费公司会承担,但只要不能立即回去上班,养伤期间就没有工资。
这样的待遇让他心里不是没有不平,只是说出来也没用,他学会了沉默。
语言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墙。他既不懂英文,也听不懂塞尔维亚语。日常工作中,只能用手机翻译勉强沟通。下班之后,他几乎没有与当地人交流。来了一年,没交到一个朋友。偶尔路上有人和他说话,他也只是尴尬地笑笑,点头致意。
他的老婆和两个孩子留在中国。他一个人在这里,生活单调。下班后,他总是回到宿舍,用手机看看新闻、刷刷视频,或是跟家人视讯,哄着孩子爸爸很快就回去。西方的食物吃不惯,就偶尔自己擀面条、包饺子,解的不只是嘴馋,更是乡愁。
他工作的厂子在一个小城的城郊,为了省钱,他从不出门娱乐,也没进过咖啡馆,连市中心都很少去,更没考虑过旅游。塞尔维亚的几个大城和旅游胜地对他来说都很遥远,就连首都贝尔格莱德,也只是搭飞机时匆匆来去的地方。
他说:”我是来挣钱的,不是来玩的。”他来这里不是为了生活享受,也不是为了见识异国风光,而是单纯为了赚钱。这里的收入比在中国家乡高一些,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他认为值得。他说,这三年就是来扛的,熬过去了,再考虑其他。他远赴海外唯一的目标就是多挣点钱寄回家。
这样的生活节奏,简单、机械、封闭。他没说后不后悔,只说”这就是现实”。他的语气平静,像是早已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挣钱,让孩子有书读,让家里的生活过得下去。问他想没想过移民到欧洲呢,他笑着说:”这儿有啥好呢,还是回家好。”
这样的中国工人,在这座工厂里不只他一个。他们组成了一个沉默的群体,语言不通、生活封闭,却是工厂运作中最吃苦耐劳的一群。他们来自遥远的家乡,背负着家庭的重担,穿梭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忍耐孤独、风险与差异对待,只为了一个目标——”挣钱”。
这不是什么伟大的梦想旅程,而是一场现实与责任的对抗。他们为了家,为了下一代,走到了遥远的地方,忍受着异国的孤独与劳累。他们的故事,也许不惊天动地,但句句都写在他们的皱纹和老茧里,写在那份无声的坚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