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 Reading Newspaper

无止尽的劳动: 中国工作模式在非洲

       正值非洲旱季,太阳毒辣得仿佛要把整个世界烧焦,气温天天逼近40度。雨早就停了,地面干裂,空气中充满焦灼的热浪。在尼日利亚的一处中国援建工地上,一位年轻的中国员工正经历着他人生中最煎熬的时光。
       他被公司派来参加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刚来的时候,他带着对未来的期待,以为这是一场职业上的历练,也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然而,现实迅速将他的幻想撕成碎片。项目一启动便是全面大干,几个子项目同时开工,两个月来,他与同事们就再也没有休息过一天。
       他们的住宿条件简陋,只是集装箱改建的临时房间。每人一间,虽然装有空调,但无独立卫生间,洗澡和如厕都必须去公共设施,还没有洗衣机,只能靠手洗。办公室同样是集装箱临建,铁皮墙内闷热压抑,与其说是工作场所,不如说是压力锅。
       工作时间是从早上七点一直到中午十二点,午后一点半再开工,干到傍晚六点。晚上的加班则不定时,往往延伸到深夜。他所隶属的项目经理,是从国内直接聘来的管理人员,自带一套僵硬压榨的管理风格。这位经理事无巨细都要插手,但又缺乏系统能力,常常只是徒增混乱。他喜欢在深夜打电话安排工作,有时甚至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硬生生把人从床上喊起来。
       中秋、国庆等节日,其他工地还能稍作调休,他们这里却连一天都不给。中国员工中间早已私下流传着:别的工地一个月至少能休最后一个星期天,而他们只能羡慕地望着这种「奢侈」。
       这里的伙食由当地黑人厨师负责,虽然做的是中国菜,但种类极为有限。每日固定的两荤两素一西红柿蛋汤,来来去去就那二十道菜,几天就能吃腻。饭桌上的气氛沉闷,大多数人默默吃完便迅速离场,餐桌成了另一个延伸的工作场。生活中没有娱乐,也没有人文关怀,除了工地就是宿舍,整个人被困在两点一线的牢笼中。
       平时根本无法外出,除了因公办事,其他行动都受到限制。甚至连去趟超市的时间也没有。除了得疟疾时能休息个两三天,其他时候都不能请假,每天被催着上工,所有人都干的有气无力。
       除了身体上的疲劳,更难熬的是精神的高度紧绷。他每天要接打七八十通电话,不少沟通本该直接解决的问题,却因为层级繁多、人为阻碍,变得冗长且低效。简单的A与B之间的对接,总是非得绕道通过他来转达,有时甚至还要牵扯上C、D、E。
       更令人窒息的是那种24小时随时待命的压力。有时晚上难得没有会议,以为能好好睡一觉,手机却会在深夜十一点响起,接着就是冗长的交办。有一次,经理甚至直接走进他的宿舍,当场质询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他觉得,这种生活根本谈不上“下班”,因为压根没有下班的界限。
       项目对当地工人同样严苛。尽管他们理应享有法定节假日,但实际上如果不来上班,便会接到经理打来的电话威胁扣钱。对于本地雇员来说,不来一次扣2000奈拉,再不来就扣5000。于是,不论中国人还是当地人,每个人都在压力下疲于应付。
       这里最让人崩溃的不是高温,不是劳动,而是那种「永远不得安宁」的状态。每月到手工资1.5万,表面上比国内高,但付出的却是几乎全部的私人时间和健康。连梦里都在赶工、在解决问题,仿佛再也无法做回自己。
       如今,他只盼着圣诞节能稍微喘口气,哪怕只休息两三天。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个项目快点结束,他能被调到别的工地,换个经理,换个能让人喘息的环境。
       在这样的地方,他说:「我已经快忘了什么是生活了。」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涉及侵权,敬请原作者直接联系我们后台删除。如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你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