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电子报
请于下方输入您的电邮以订阅
2025年8月,美国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DHS)宣布,在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领导下,美国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进口商品的监管,重点聚焦钢铁、铜、锂等产品,以防止涉及侵犯维吾尔族人权与强迫劳动的商品流入美国市场。
该措施根据《防止维吾尔强迫劳动法》(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执行。该法律自2021年生效,禁止所有与中国新疆地区有关、未能证明不存在强迫劳动的商品进入美国。
国土安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Kristi Noem)在其官方X账号上表示:“使用奴工是令人厌恶的,我们将追究中国企业侵犯人权的责任,清除它们以强迫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威胁。”
美方长期指控北京当局在新疆建立大规模拘押中心,关押维吾尔族与其他穆斯林少数民族,并强迫他们在监控严密的环境下从事劳动。尽管中国官方声称这些所谓“劳动转移计划”是扶贫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但美国与多个人权团体将其定义为“系统性人权侵犯”与“种族灭绝”。
根据《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调查新闻局》(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及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等媒体的最新调查,中国政府实施了“再分配机制”,将成千上万维吾尔工人转移到新疆以外地区的工厂,以规避外界对供应链的监督。这种做法令海关稽查难以溯源,增加了进口风险。
上述转移政策导致超过100家国际企业面临法律风险。新调查显示,这些公司正在采购含有维吾尔强迫劳工成分的原材料或产品,若未能证明供应链中不存在强迫劳动,货品可能被美国海关扣押。
即便中国政府宣称这些劳工是“自愿参与”,但人权团体指出,劳工几乎没有选择权,拒绝接受工作将面临惩罚,部分人更在监控与军事化环境中被转移。
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Marco Rubio)表示,应“堵住法律漏洞”,强化稽查机制,以确保供应链透明并防止违法劳工活动蒙混过关。
欧盟方面也正在制定类似的法律框架,计划自2027年起实施对强迫劳动产品的全面禁令。人权组织预期,这将对全球产业链产生连锁影响,促使企业加强对原材料与制造来源的核查与自我审查。
在审查与制裁升级的同时,美中之间的关税谈判仍在持续。特朗普政府上周延长了一项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宽限期90天,以缓解双边紧张气氛。目前,美国对部分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中国则对美国产品征收最高125%的反制关税。
近期在日内瓦、伦敦与斯德哥尔摩进行的多轮谈判虽取得部分成果,涉及稀土与高科技出口控制的协定,但乌克兰战争背景下中国继续进口俄罗斯原油引发新的争议。美国同时要求中国扩大自美采购农产品,特别是大豆,以作为谈判条件之一。
随着西方国家对强迫劳动问题采取更强硬立场,中国出口商与全球跨国企业正面临更严格的审查与高昂的合规成本。美方表明,未来将加强与欧盟和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建立覆盖强迫劳动识别的全球供应链监管体系,并持续对中国人权问题施加压力。
据估计,目前仍有逾1000万维吾尔族人受中国各项“特定政策”影响,不仅在新疆,也波及全国。国际社会对此表示关切,要求中方接受独立调查,并开放第三方核查机制。
编译: Ch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