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电子报
请于下方输入您的电邮以订阅
那些挣扎在印尼镍矿产业中的中国工人,他们是全球化浪潮中的孤勇者,以自己的血汗乃至生命,为中国的海外投资和全球供应链贡献着力量。他们的权益不应被牺牲,他们的困境不应被忽视。填补工会缺失的空白,建立有效的劳资沟通和维权机制势在必行。
工会缺失下的孤勇者:挣扎在印尼镍矿产业中的中国工人
印度尼西亚的一片与世隔绝的热带雨林深处,镍矿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作为全球最大的镍生产国,印尼的镍矿开采和加工已成为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的核心环节,而中国企业则主导了这一领域的投资与生产。这里就是人迹罕至的苏拉维西岛和马鲁古岛,因形似字母K,俗称大K岛小K岛。在这里,中国资本控制了印尼镍精炼产能的75%以上,许多工业园区如Morowali Industrial Park(IMIP)和Wedabay Industrial Park(IWIP)几乎成为中国企业的“飞地”。
然而,在这片繁荣背后,中国工人却面临着严峻的劳工权益挑战:他们飘洋过海、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工会缺失让他们成为“孤勇者”,在热带地区高温高湿度的恶劣环境中高强度劳动、工资被拖欠着在充满安全隐患的矿企中挣扎求生。印尼的镍矿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企业的巨额投资,但劳工权益保障体系却未能跟上步伐。中国工人主要通过劳务派遣公司进入这些园区,他们由中国企业或中介机构直接封闭式管理,
园区企业ESG(环境、社会、治理)管理体系中的劳工模块多为形式主义。表面上,这些园区宣称遵守国际劳工标准,但实际操作中,劳工关系部门更像是公关工具,而非权益保障机制。据我们的长期调查显示,中国工人在印尼镍矿园区普遍面临限制自由、超长加班无休息日、工作环境恶劣、拖欠工资和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但他们没有申诉渠道,更没有工会代表通过集体谈判解决问题。
这种制度性缺失源于中资企业的“出口模式”:将中国国内的劳工管理惯例移植到海外,忽略了本地法律和国际规范的差异。企业侵害工人权益几乎无成本,从拖欠工资到暴力冲突时,工会缺失直接放大了中国工人的脆弱性。近年来,多起罢工和冲突事件凸显了这一现象。2025年4月和9月,在PT Mitra Murni Perkasa(MMP)镍冶炼项目中,逾百名中国建筑工人因中国十九冶拖欠工资而连续罢工。这些工人此前已多次被拖欠工资,却投诉无门,企业违法成本低,致使此类事件反复出现。
除了限制自由和长期拖欠工资外,工人还面临众多职业安全健康问题。
2023年2月,三名镍工业园区的中国工人向印尼国家人权委员会投诉工作条件恶劣,包括超长工时和安全隐患,以及因持续接触烟雾和粉尘导致健康状况恶化,但结果是因人微言轻,转至企业内部调查之后就没下文了。 但事实证明,这三名工人的投诉的问题真实存在,2023年12月24日,IMIP园区的熔炉坍塌起火事故,导致13名中国和印尼工人丧生,46人受伤的惨剧。
在如此多的血泪教训下,我们深入观察印尼镍工业园区的工人现状,分析其成因及解决办法。
一、工会缺失下的困境:孤立无援的中国工人
在印尼的镍矿园区里,劳动权益问题并非新鲜事。印尼本地工人,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至少还有印尼工会可以提供有限的帮助,甚至组织罢工进行抗争。然而,对于远道而来的中国工人而言,情况则更为严峻:
二、权益侵害的现状与危害
在工会缺失的背景下,中国工人的权益被侵害事件屡见不鲜,其现状令人担忧,危害更是深远:
1. 中介欺诈与合同陷阱: 大量中国工人通过中介赴印尼务工,被高薪承诺吸引,却往往遭遇“中介乱象”和“合同欺诈”。高额的“出国费用”让他们背负沉重债务,而空白合同、与承诺不符的实际条款,则让他们在踏上异国他乡第一步就陷入被动。
2. 护照扣押与人身自由限制: 许多中资企业或中介代为保管工人护照,工人如同被“软禁”在园区内,行动受限。大部分镍产业园区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禁止中国工人外出,限制社交媒体发声。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基本人权,更是赤裸裸的强迫劳动行为。
3. 薪资纠纷与维权困境: 欠薪、罚款、变相克扣工资、不按合同支付加班费等问题频繁发生。当工人试图维权时,因缺乏工会支持,个体力量薄弱,往往面临“讨薪难、维权难”的窘境。语言障碍和身处异乡的劣势,使得他们很容易被企业以“签证问题”、“违约费”等理由压制。
4. 恶劣工作环境与安全隐患: 镍矿冶炼是高风险行业,高温、有毒化学品、高强度夜班等对工人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缺乏独立工会监督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为追求效率而忽视安全投入,导致工伤事故频发,而受伤工人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和赔偿。
5. 心理压力与社会孤立: 长期处于高压、不公、封闭的工作环境,人身自由受限,远离家人,且缺乏倾诉和支持渠道,导致中国工人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这种社会孤立感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反抗能力。
这些权益侵害事件不仅直接损害了个体工人的利益,更对中资企业的国际声誉造成了严重打击。国际组织和媒体的持续关注,使得中资企业在印尼的劳工问题成为“中国模式”出海的一个负面标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软实力建设也构成挑战。
三、破局之道:重建信任与保障权益的建议
要根本解决印尼镍矿产业中中国工人的劳工问题,需要社会组织、企业、政府和工人自身的共同努力,核心在于填补“工会缺失”这一空白,重建劳资关系的信任基础。
1. 建立有效的工人代表机制:
* 推动企业内部民主: 中资企业应主动探索建立符合当地法律和国际劳工标准的企业内部工人代表机制,如工人委员会或劳资协商会议。确保工人代表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并拥有与管理层进行有效对话和谈判的权力。
* 引入第三方独立监督: 鼓励第三方劳工权利组织或独立的社会责任审计机构介入,对企业的劳工实践进行定期审计和评估,并确保审计结果的透明公开。
2.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与合规管理:
* 严格遵守劳工法规: 中资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印尼当地的劳动法律法规,并遵循国际劳工标准,确保工资透明、工时合理、安全保障到位。
* 规范用工流程: 杜绝中介欺诈,确保工人签订合法、透明的劳动合同,严禁扣押护照,保障工人的人身自由和通信权利。
* 建立透明申诉机制: 设立独立于生产经营部门的工人申诉渠道,并保证申诉流程的公正、及时和有效,对举报人进行保护。
3. 中国政府的积极引导与保护:
* 推动海外工会组织建设: 中国政府应研究在海外中资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探索建立符合当地法律框架、能有效代表中国工人利益的工会组织或工人服务中心。
* 加强领事保护职能: 驻外使领馆应进一步加强对海外中国劳工权益的保护,提供法律咨询、维权指导,并在重大劳资纠纷中积极协调干预。
* 制定海外投资劳工行为准则: 中国政府可出台针对海外中资企业的劳工行为准则,明确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劳工权益保障义务,并纳入企业海外投资的评估体系。
4. 提升工人自我保护能力:
* 法律知识普及: 通过使领馆、商会、公益机构等渠道,向赴印尼务工的中国工人普及当地劳动法律法规,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
* 互助网络建设: 鼓励和支持中国工人在合规框架下建立自发的互助网络或微信群组,分享信息、互相支持,为集体维权提供基础。
那些挣扎在印尼镍矿产业中的中国工人,他们是全球化浪潮中的孤勇者,以自己的血汗乃至生命,为中国的海外投资和全球供应链贡献着力量。他们的权益不应被牺牲,他们的困境不应被忽视。填补工会缺失的空白,建立有效的劳资沟通和维权机制,不仅是对个体尊严的维护,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赢得尊重的必由之路。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中国企业才能在全球市场中行稳致远,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Arm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