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电子报
请于下方输入您的电邮以订阅
印尼,这个坐拥全球最大镍储量的国家,正成为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的关键一环。中国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印尼镍矿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实现了惊人的扩张速度。然而,在这光鲜的增长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日益加剧的劳工危机——从工伤事故频发、拖欠工资,到扣押护照、强迫劳动迹象,一系列劳工问题不仅严重侵害园区工人的劳动权益,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批评。深入剖析中资企业在印尼镍产业中的用工结构与问题根源,是理解这场危机的关键。
一、问题根源:模糊的用工模式与层层剥削
中资企业在印尼镍产业中普遍采用“外包+派遣”的用工模式,这为劳工问题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1. 短期合同与外包派遣: 大多数工人,无论印尼本地人还是中国劳工,都以短期合同的形式受雇。通过外包和派遣公司,主体企业巧妙地规避了直接雇佣责任,使得工人劳动保障缺失,解雇成本低廉。这种模式使得企业社会责任链条模糊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工人难以找到明确的维权主体。
2. 中国劳工的角色定位: 尽管一线生产岗位主要由印尼本地工人承担,但关键技术、管理和高风险工种却大量依赖中国劳工。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为“同工不同酬”埋下了伏笔从而滋生对立,也为中国工人陷入中介陷阱和限制人身自由创造了条件。
3. 中介机构的乱象: 中国劳工赴印尼务工,多数通过中介机构。这些中介往往夸大薪资待遇,诱骗工人签订空白合同或与现实条件差异巨大的合同,以及无法兑现的口头承诺。这期间还可能因信息差而收取工人高额“出国中介费用”,包括所谓的培训费、押金、签证费等。工人一旦抵达印尼,便发现实际情况与承诺大相径庭,但因巨额投入和身处异乡的劣势地位,往往敢怒不敢言。
4. 控制手段的多样化: 为了维持生产稳定和成本控制,一些中资企业采取了包括扣押护照、拖欠工资、限制人身自由(如闭环管理,禁止外出、限制通信)等多种手段。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工人基本权利,更具备明显的强迫劳动的现象。
二、本地印尼工人的困境:低薪、高压与社会矛盾
印尼本地工人在中资镍矿项目中面临着多重困境:
1. 极端剥削下的低工资与长工时: 印尼基础工人月薪仅约200-350美元,工资上涨幅度低于通胀率,远低于合理生活水平,却被强制长时间工作,甚至节假日无休。这种高强度、低回报的工作模式,是对劳动力价值的严重贬低。
2. 安全事故频发与职业健康风险: 镍冶炼和湿法提取(HPAL)本身就是高风险作业,涉及高温、有毒化学品和高强度夜班。然而,为了追求效率和成本,一些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不足,导致工伤事故频发,甚至发生多起冶炼厂爆炸、塌陷、高温灼伤致死的惨剧,但部分死亡案例的处理却不透明,赔偿低,且存在克扣现象。
3. 工会权利被剥夺: 独立的工会是工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然而,许多中资园区严禁工人组建或加入独立工会,任何抗议或维权行为都可能导致解雇。印尼苏拉维西岛上几大工业园区,肯达里的VDNI和OSS,以及北莫罗瓦利的GNI,印尼工会已被打压至完全没有存在的空间。中国工人既没有属于中国人的工会,也被限制加入印尼本地工会。这种对劳工集体谈判权的压制,使得印尼工人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4. 社区冲突与民族主义情绪: 封闭式的园区管理、恶劣的生活条件、医疗资源匮乏以及部分项目造成的环境污染(如污染水源和土地),都加剧了企业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与中印工人之间的“同工不同酬”现象交织,进一步刺激了印尼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针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工人的敌意不断上升。
三、中国工人的困境:中介陷阱与异乡维权难
中国劳工并非这场危机中的受益者,他们同样是受害者:
1. 中介欺诈的牺牲品: 许多中国工人被中介机构许诺的“高薪短期”所吸引,却在抵达印尼后发现实际合同条款与承诺大相径庭。高额的出国费用成为了他们的沉重负担,想离职需承担高额的机票和签证等费用,也让他们在遭遇不公时忍气吞声。
2. 人身自由的限制与护照扣押: 护照被企业或中介代为保管,人身自由受到严格限制,大部分园区都是“吃住在厂”闭环管理,使得工人如同被困在工厂的“劳改犯”。这不仅侵犯了个人自由,也让工人在需要维权时寸步难行。
3. 语言障碍与维权困境: 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签证和合同条款的复杂性,都使得中国工人在遭遇欠薪或无故辞退时,维权渠道极其狭窄。一些工人不得不选择逃离园区,向大使馆或社交媒体求助,这本身就反映了其维权环境的恶劣。
四、劳工冲突与国际关注
上述问题已导致多起严重的劳工冲突。从2022-2023年Morowali的印尼工人罢工被镇压,到2024年哈马黑拉华友钴业项目工人因工资延迟抗议,再到2024年印尼工会全国性抗议“劳工殖民主义”,这些事件表明矛盾正在持续升级。
国际社会对这些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国劳工观察多次指出中资在印尼项目中存在强迫劳动现象;Verité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印尼镍业存在多项“强迫劳动指标”。众多国际媒体的专题报道,也凸显了中资镍产业园区劳工问题的严重性。
五、未来展望与挑战
虽然个别大型中企已开始使用ESG永续发展指标考核,并与印尼本地工会合作以改善形象;印尼政府也提出了“本地化就业比例”和“劳工权利法案”的修订草案,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然而,劳工关系在企业ESG中分量太弱,在公司年报中几乎一笔带过。可见劳工群体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外包体制的顽固性: 这种责任分散的用工模式根深蒂固,难以短期内彻底改变。
工人弱势地位难以改善: 只要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工人的议价能力就难以提升。
象征性问责的局限性: 只有在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后才有象征性问责,往往都是学习文件和形式主义的安全检查,缺乏常态化的监督和惩戒机制,难以形成有效震慑。违法违规成本低,让企业无所顾忌。
印尼镍产业中的劳工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层面的有意疏忽,更是中国资本全球化过程中,对当地社会、文化、法律环境适应不良,以及对自身社会责任认识不足的体现。提醒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效益固然重要,但遵守国际劳工标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尊重当地文化和法律,践行“规则、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真正保护中资企业里中国和印尼工人的基本能劳工权益,才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石。
作者:Arm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