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电子报
请于下方输入您的电邮以订阅


近期,东南亚多地接连发生中资企业工人罢工事件。9月下旬至10月初的半个月里,越南、柬埔寨、泰国的四家中资背景企业的工人相继停工抗议,罢工规模从数百人到数千人不等,涉及纺织服装与农机等多个领域。
越南南部制衣:工人要求缩短工时、提高工资
9月23日至26日,越南同塔省中资南方制衣股份公司(Công ty Cổ phần May mặc Miền Nam)的约1300名工人连续四天罢工,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并提高工资。经过谈判,公司从9月27日起调整工时制度:周二、周六不再强制加班,周日休息。尽管工作时间有所改善,但工人月薪仍然极低,扣除保险后约为720万越南盾,折合人民币约2000元。

浙江利豪越南工厂:管理层失联引发集体讨薪
9月19日至20日,浙江利豪(Lehoo)集团胡志明市家具厂约500名员工连续两天停工。起因是管理层“集体失联”,长期拖欠工资、社保与工会费用。员工称欠款总额高达650余万元人民币。公司虽紧急补发部分工资,但社保和工会费问题仍未解决。目前工厂仍处于停产状态,当地政府正敦促企业负责人返回越南支付欠款。浙江利豪集团成立于1999年,总部位于浙江安吉,主要生产家具及配件,长期向欧美市场供货。

柬埔寨 TARAL 制衣厂:苛刻管理制度引爆5000人罢工
10月2日至3日,柬埔寨实居省贡比西县的中资企业 TARAL 制衣厂爆发大规模罢工,参与人数约5000人。原因是新管理层上任后推行多项惩罚性规定,包括迟到1分钟罚款10美元,而据工人透露,他们的月薪仅每月200余美元。罢工始于10月2日早晨,工人们拒绝进入厂区,聚集在厂门前示威。10月3日,公司宣布扣除前一日参与罢工工人的工资,这一决定彻底激怒工人,他们随即封锁了柬埔寨3号国道,持续抗议数小时。当天晚些时候,经当地劳工局调解,在公司承诺不再扣薪,并同意重新审议罚款制度及补贴和产量标准后,罢工结束。柬埔寨是东南亚重要的服装出口国,拥有超过 800 家制衣厂,雇佣工人逾 70 万人,其中相当比例的工厂有中资或台资背景。TARAL事件是近期该国最大规模的劳资纠纷之一。

泰国沃德农机:缅甸籍工人罢工
10月4日,江苏沃德农业机械公司泰国分厂的缅甸籍工人发起罢工。尽管罢工原因不明,但据该厂的中国籍工人透露,公司此前承诺“月薪上万元”,将他们从江苏丹阳总部调至泰国,但实际工资远低于承诺,还需自行支付机票与保险费用,已经引发中国籍工人的不满。沃德农机泰国分厂位于大城府乌泰县,主要生产农业机械设备。

“低人权”管理模式正遭遇挑战
近年来,中资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迅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服装、家具、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这些依靠中国“低人权红利”发展起来的跨国企业,在海外扩张时却延续了在国内的“低成本、低人权”管理模式,时常无视东道国的劳动法规和工人权益。
这种管理模式在中国能够顺利运行,是因为未经批准的工人行动往往被视为非法,工人的维权行动通常会遭到警方镇压,政府通常支持企业压制工人,使的中资企业在面对国内工人反抗时占据绝对优势。
但情况在东南亚大不相同。在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法律明确保障工人的罢工权利,工人可以通过集体停工、谈判等方式有效争取权益。此外,当地政府和警察并不会像中国那样随意以暴力手段镇压罢工。这一环境变化,使得想再次通过“低成本、低人权”管理模式,在东南亚取得成功的中资跨国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