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匿名
照片来源: https://www.pexels.com/photo/majestic-victoria-falls-bridge-with-rainbow-30172599/
麻瓜是一个26岁的年轻女孩,出生在中国安徽的一个普通家庭。她从小就知道,生活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工作不仅要有能力,还得有稳定。她在大学里学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她像大多数人一样,找了份稳定的公务员工作。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麻瓜渐渐感到生活的压迫感。每天都在加班,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2022年底的一次疾病爆发时,她更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生活对她的压迫。她甚至发现自己已经快要被这份工作逼疯了。
那一刻,她决定放弃。她放弃了安稳的公务员工作,决定去寻找一个新的机会。她觉得,也许是时候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她并不想继续被困在一个无聊的、没有激情的日子里。
后来,她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女孩记录自己在非洲的外派生活,听起来充满了挑战和机会。她顿时被吸引了。这是一条看似充满未知的道路,但她决定走出去,去冒险。她私信了那个女孩,询问详情。女孩热心地推荐了一个劳务分包公司,麻瓜接受了邀请,开始了这段非洲之旅。
她的目的很简单——去赚钱。薪水和在中国的收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在国内,她的薪水每月大约5000元,而在津巴布韦,她可以赚到至少一万二三的薪水。这对麻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在经济压力面前,钱成了她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麻瓜顺利到了津巴布韦,一开始她没有太多顾虑,毕竟这个国家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普及,生活似乎不算太差。她住的地方条件看似不错,宿舍有独立卫生间,公司包食宿。每个月的薪水几乎全都能存下来,生活上没有太大负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麻瓜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像她想象中那样自由。
在津巴布韦,她的工作被外包给了一个分包公司,签证的手续也并不完全合规。她拿的是落地签,随后才转为工签,这让她感到隐隐的不安。
“我是拿着落地签先到的津巴布韦,后来才在当地转的工签。”麻瓜说。
而且,她的工资是通过国内的银行卡发放的,扣除了税后,公司并没有为她缴纳社保和公积金。
““分包公司会给我们扣个税,但不会给我们交社保,公积金也没有。工资是打回国内银行卡。”麻瓜说。
这意味着,她几乎无法享受任何基本的社会保障,工作条件的不规范让她感到自己被置于一种不安全的境地。
在非洲工作,麻瓜也面临着与生活在城市里的截然不同的环境。津巴布韦的圭鲁地区偏远,距离首都很远,出行非常不便。她开始不敢单独外出,只能依靠同事的车辆。
“仅有或许不太好的当地在于圭鲁比较偏僻,离首都200多公里,往常出门并不算便利。刚开端,我也不敢出去,就靠搭档用车趁便蹭一下。”麻瓜说。
生活节奏很慢,工作上也没有什么压力,她和其他员工的关系看似和谐,但她知道自己其实并不完全自由。虽然她每天按时上下班,但她依然感觉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被束缚住了。
更令她不安的是,麻瓜发现她身边的同事们,有很多人生活在与她相似的经济困境中。她意识到,这个地方的大多数人,都是为了生存而工作,钱成了他们生活的唯一意义。而那些外派人员,像她一样,似乎也只是为了逃离国内的困境、为了寻求更高的薪水,而选择了这样一个看似有吸引力的机会。
渐渐地,麻瓜开始明白,她的选择虽然看似自由,实际上却在经济压力的驱使下,成了一种“必须接受”的现实。她不是主动去选择这份工作,而是在看不到其他更好出路的情况下,被迫接受了这种生活。她回头想,自己当初放弃稳定工作,来到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的胁迫,但似乎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种被动的强迫中。
她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我作业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我活着是为了工作。”这句话让她意识到,工作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生存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尽管麻瓜现在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她知道,长此以往,这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并不适合她。没有社保和公积金,经济压力始终存在,人生似乎被限制在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上。虽然她暂时忍受了这些,但她深知,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未来的生活将不再属于她自己。
麻瓜的故事,看上去是一个关于“出国改变自己命运”的励志故事,这个故事却揭示了一个更加复杂的现象:许多年轻人走出国门,寻找更好机会,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隐性的“强迫劳动”,无论是通过不规范的劳务外包,还是因经济压力而不得不接受的工作条件,都使得劳动者的自由意志受到压制。在这片遥远的非洲大地上,麻瓜虽然在赚钱,但也在用自己年轻的时间换取一个不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