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电子报
请于下方输入您的电邮以订阅
据报道,美国国土安全部近日下令查封中国远洋渔船“Zhen Fa 7”(音译:振发7号)所捕捞的全部海产品,原因是怀疑该船在捕捞作业中使用了“强迫劳动”。该船长期在南大西洋活动,并以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港(Montevideo)为主要作业基地。
环保政策研究组织“环境政策圈”(Círculo de Políticas Ambientales,简称CPA)的渔业问题专家米尔科·施瓦茨曼(Milko Schvartzman)指出,振发7号为中国籍鱿鱼钓船,在过去13年间活跃于南太平洋(厄瓜多尔、秘鲁、智利海域)及南大西洋(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外海),直到2024年6月16日仍在该海域作业。
2024年5月,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发布命令,要求所有美国港口扣押该船及其所有货物,不限于鱿鱼类产品。该措施基于合理怀疑:该船在捕捞过程中存在强迫劳动行为。该局官员皮特·弗洛雷斯(Pete Flores)表示,此举是特朗普政府指令下反对“不公平贸易行为”、恢复美国渔业产业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美方依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列出的“强迫劳动指标”,指出该船存在如下问题:劳动者处境脆弱、信息隔绝、扣留证件、恶劣工作环境、暴力对待(包括性暴力)及以债务限制人身自由等。
2021年,该船在蒙得维的亚港曾遗弃一名病重船员。根据CPA记录,该船最后一次停靠蒙得维的亚港是在2024年6月5日至25日之间。施瓦茨曼强调,该港口是南美洲非法、未申报与无管制(INDNR)渔船最频繁使用的基地,乌拉圭方面几乎不执行对船只的检验与监管,也不强制船舶遵守关于船上生活标准或货物合法性的规定。
2021年3月8日,一艘利比里亚籍油轮“Marlin”号在蒙得维的亚港口卸下一名病重船员——来自印尼的丹尼尔·阿里托南(Daniel Aritonang),年仅21岁。他曾在振发7号上作业,后被转移至“Marlin”号,仅数小时后在医院不治身亡。此事件为在港工作的乌拉圭女子杰西卡(Jesica)揭发,她在事发时协助将船员送医并记录相关证据,提交给施瓦茨曼后者代表国际组织“The Outlaw Ocean Project”进行调查。
CPA指出,“Marlin”号的入港信息未在乌拉圭国家港务局系统中正式记录。这也暴露出乌方在船只管理信息公开与港口监管方面的严重漏洞。
此外,报告提到中国公司常利用“换旗操作”,如将船只注册为瓦努阿图或喀麦隆国籍,规避监管责任。2024年1月,阿根廷圣克鲁斯省还与中国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为其提供后勤保障,而该些企业曾在2019年涉嫌在阿根廷专属经济区(ZEE)进行非法捕捞。
CPA记录显示,2024年3月1日至5日间,振发7号曾与大约150艘中国渔船一起进入距离阿根廷丘布特省(Chubut)海岸约40海里处的阿根廷海域避风。这类“避风行为”虽被允许,但前提是不得进行捕捞作业,关闭所有照明设备(鱿鱼钓鱼依赖强光照明),捕捞器械须固定甲板,不得入水,同时船只需全天开启定位与通讯设备(AIS),并按时报告位置。
然而,多次有渔船在违规作业被发现时试图逃逸,甚至发生对阿根廷海警舰船蓄意冲撞的事件。
CPA强调,这类远洋捕捞船队之所以得以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本国政府补贴与对船员的压榨。非法、未申报、无管制的捕捞不仅破坏沿海国家的生态系统,还对其经济和社会造成冲击。
为应对这一问题,世界贸易组织(WTO)于2022年6月通过了《渔业补贴协议》,明令禁止对非法捕捞活动的船队提供政府补贴。该协议需至少112个国家批准方能生效,目前已有105个国家完成批准。
同时,在国际海事组织(IMO)框架下,一项关于渔民和渔船安全的重要新条约尚待生效。尽管阿根廷国会于9个月前已批准这两项国际协议,但CPA批评称,至今行政部门仍未推动其正式生效,而阿根廷却是全球遭受非法捕鱼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根廷当前本国对虾(langostino)捕捞业却陷入严重内耗。作为该国最主要的水产出口品种,对虾捕捞因劳资纠纷陷入停摆,导致超过2亿美元出口订单受损。
此次冲突源于企业希望根据国际虾价下跌(从每公斤12美元降至5.5美元)调整2005年签署的劳动合同中“生产工资”部分,但海员工会“海事工人联合会”(SOMU)与“捕鱼海员工会”(Simape)拒绝调整,甚至对已达成协议的其他工会实施威胁,导致部分水手放弃登船。
本月,113艘计划于7月23日出航的对虾渔船全部因安全风险取消出海。国家劳动部长胡里奥·科尔德罗(Julio Cordero)在电台节目中表示:“损失巨大,且涉及工作自由问题。”这场劳资纠纷已成为本国渔业停滞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