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电子报

请于下方输入您的电邮以订阅

Man Reading Newspaper

血与汗铸成的代价:一个中国人在刚果金矿区的警示故事

Kaysha Stjwd4ci8wy Unsplash
Photo Credit: Kaysha
        2023年初,L先生在深圳参加了一场看似前途光明的面试。这家公司号称是中国在非洲开拓矿业的企业,看着合同上的丰厚待遇,他满怀憧憬地与另外七位同胞踏上了前往非洲刚果金的旅程,梦想着靠辛苦换来人生转机。
        但他万万没想到,这段旅程将是一场身心俱疲的折磨。
        刚到刚果金的矿区不久,L先生便发现,所谓“高薪”只是诱饵。带班领导时常找茬,动辄呵斥羞辱,把责任往他身上推,连团队内部的失误也要他“背锅”。不配合就挨骂,被羞辱成了日常。
        而公司制定了各种不合理的“考核”机制,比如“仪表不整扣50美元”“操作失误罚100美元”“无理由迟到罚100美元”,考核常常毫无标准,管理者想扣就扣。L先生说:“干了半年的活,工资被各种名目扣完了,基本等于免费干活。”

逃离的代价:不是辞职就自由

        这家公司对员工的控制远不止苛刻管理。8个一同去刚果的同伴中,5人在不到一年内选择辞职。但离职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场新一轮的压榨。合同写着“辞职需自理来回机票与签证费用”,一旦提出辞职,公司便拒绝支付返程费用,还会克扣剩余工资。
        “有人做了半年,不仅没拿到钱,走时还要自掏腰包补贴几千元。有的人实在受不了,回国后就直接起诉公司。”L先生愤愤不平地说。

疟疾肆虐:没有人能幸免

        除了职场的剥削,刚果金的卫生环境同样令人堪忧。矿区基础设施简陋,医疗资源几乎为零,疟疾蔓延是家常便饭。L先生说,公司所有人几乎都得过疟疾,包括办公室文员和驻矿医生。
        “得疟疾是迟早的事,轻的输液四五天,重的住院一个月。我亲眼看到好几个人就这么死了,公司连一个像样的赔偿都没有。”

安全危机:命悬一线的生活场景

        除了健康问题,人身安全更是无从保障。矿区附近常有武装分子出没,华人被抢、被打、甚至被杀的事件屡见不鲜。
        “2023年6月,一对在卢本巴希收矿的中国夫妻被枪杀抢劫,全矿区人心惶惶。”L先生回忆道。晚上不敢出门,白天外出时需要成群结队,仍然可能遭遇抢劫。公司却对此置若罔闻,从不提供安保或预警。

虚假宣传:骗局的温床

        L先生表示,他最初之所以会信这家公司,就是看到了网上的大量“好评文章”和“海外打拼励志故事”。“现在才知道,那些根本是买来的热搜,文章请人写的,全是假的。他们跟电信诈骗一样,只不过不骗钱,也不骗你的腰子,就骗你的廉价劳动力。”
        在他眼里,这家公司就像现代版的“黑窑厂”,披着走出国门的华丽外衣,实则是圈养打工人的陷阱。“我们这些中国人,在他们眼里连非洲的黑人都不如,就是不花钱的牲口。”

非洲务工提醒:不要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这起在刚果金发生的真实故事并非孤例。在海外打工前,每个人都应警惕以下几点:

1. 警惕虚假宣传
  • 网络热搜文章未必真实,特别是夸大待遇、只讲“致富梦”的内容要格外小心。
  • 多查找不同平台的评论,优先寻找实名曝光、视频佐证或第三方媒体报道。
2. 明确合同细节
  • 看清是否注明返程交通与签证费用由谁承担。
  • 是否有辞职罚金、工资拖欠风险条款。
  • 是否有清晰的考核标准或处罚规定。
3. 关注目的地卫生与医疗情况
  • 刚果金属于疟疾高发区,很多地方无可靠医疗体系。
  • 疟疾没有疫苗,唯有预防和快速治疗。随身应备抗疟药物。
4. 重视人身安全
  • 非洲部分地区政局不稳、治安混乱。
  • 盗抢、绑架、枪击事件频发,切勿轻信“矿区安保好”的说辞。
5. 有备无患,留存证据
  • 保留工作期间的打卡、工资记录、合同副本、聊天记录等,一旦发生纠纷,有利于国内维权。
  • 遇到欺诈、克扣工资等问题可向驻外使领馆、中国驻外商会、法律援助平台求助。亦欢迎与本站联系,取得免费法律咨询: [email protected],或私訊本站Telegram頻道
扫码或點擊加入海外家园网Telegram,每周推播全球热点新闻与本站原创文章。
Image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涉及侵权,敬请原作者直接联系我们后台删除。如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你的喜爱

订阅电子报

请于下方输入您的电子邮件以订阅